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一句是什么】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出自《论语·颜渊》,是孔子思想中关于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。这句话强调的是推己及人的伦理观念,即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,也不要强加给别人。
那么,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的下一句是什么呢?很多人可能只知道前半句,却不清楚后半句的内容。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相关知识,并以表格形式展示。
一、
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道德准则,出自《论语·颜渊》篇。这句话的完整原文是:
> “子曰:‘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’”
也就是说,孔子认为,一个人应当以自己的感受为出发点,去理解他人的处境,避免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。
然而,严格来说,这句话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“下一句”。它是一个独立的句子,表达的是一个完整的道德理念。在现代语境中,有时人们会将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与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连在一起引用,这其实是另一句话,出自《论语·雍也》。
所以,如果从字面意义来看,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没有明确的下一句。但若从延伸意义或常见搭配来看,常被一起引用的还有:
> 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。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:自己想要站得住,也要帮助别人站得住;自己想要通达,也要帮助别人通达。这是对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的一种积极补充,强调了主动帮助他人的重要性。
二、表格对比
项目 | 内容 |
原文出处 | 《论语·颜渊》 |
原文句子 | 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 |
是否有下一句 | 无明确下一句 |
常见搭配 | 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。”(出自《论语·雍也》) |
含义 | 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承受的事 |
延伸含义 | 主动帮助他人,实现共同进步 |
出处来源 |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 |
三、结语
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作为中华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道德规范,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。虽然它本身没有明确的下一句,但在实际应用中,常与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相辅相成,形成一套完整的待人接物之道。理解这两句话的内涵,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,提升自身修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