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成语脍炙人口脍炙指的是什么】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常听到“脍炙人口”这个成语,用来形容文章、作品或故事非常受欢迎,广为流传。但很多人对“脍炙”这两个字的具体含义并不清楚,甚至误以为是“美味可口”的意思。其实,“脍炙”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。
为了更清晰地理解“脍炙人口”中“脍炙”的真正含义,我们可以从字义、出处、用法等方面进行分析。
一、
“脍炙人口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最早出自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故凡人之有善,而不能就也,皆其志不专也。……若夫子之言,则天下之人,莫不闻而悦之,虽使鲁、卫之民,亦将闻而悦之。此非以言取胜,乃以其德感人也。是以君子之言,如风如雨,润物无声,而天下之人,莫不仰之,传之于口,谓之‘脍炙人口’。”
这里的“脍炙”原意是指细切的肉和烤肉,是古代非常美味的食物,常被用来比喻精美的文章或动人的故事。后来引申为受到人们广泛传颂、喜爱的事物。
因此,“脍炙人口”并非指食物美味,而是形容作品或言论广受赞誉、传播广泛。
二、表格形式展示答案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脍炙人口 |
出处 | 《孟子·尽心下》 |
原意 | “脍”指细切的肉,“炙”指烤肉,均为美味食品 |
引申义 | 形容作品、言论等广受赞誉、流传广泛 |
现代用法 | 多用于形容文学、艺术、新闻等内容受欢迎、被广泛传颂 |
常见误读 | 认为“脍炙”指“好吃”,忽略了其文化象征意义 |
文化背景 | 古代饮食文化中的美食象征,后引申为美好事物的代表 |
三、结语
“脍炙人口”虽然听起来像是与食物有关,但实际上它是一种文化象征,强调的是内容的感染力和传播力。了解成语背后的典故和文化内涵,有助于我们在使用时更加准确、得体。在日常交流中,正确使用成语不仅能提升语言表达的质量,也能展现个人的文化素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