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超然台作原文及翻译】《超然台作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,写于他被贬至山东诸城期间。文章通过描写登高望远、感悟人生的情景,表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。以下为原文与翻译的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。
一、
《超然台作》是苏轼在被贬山东诸城期间,于超然台上所作的一篇抒情散文。文中描绘了登台远眺时的自然景色,抒发了他对人生无常、世事变迁的感慨,同时也体现了他超脱世俗、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。文章语言优美,情感真挚,展现了苏轼面对逆境时的豁达心境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余自钱塘移守胶西,既至,日有忧,不乐。 | 我从杭州调任到密州(胶西),刚到任,每天都有忧虑,心情不愉快。 |
于是,治其园圃,筑亭于台之上,名之曰“超然”。 | 于是,我修整花园,在亭子上建了一座亭子,取名为“超然”。 |
予尝求古仁人之心,或异二者之为。 | 我曾探求古代仁人的内心,他们的做法或许与这两种人不同。 |
何哉?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 | 为什么呢?他们不因外物而高兴,也不因自己而悲伤。 |
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。 | 在朝廷做官就担忧百姓,远离朝廷就担忧君主。 |
是进亦忧,退亦忧。然则何时而乐耶? | 进也忧,退也忧。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? |
其必曰: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乎。 | 那一定要说:“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,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”吧。 |
噫!微斯人,吾谁与归? | 啊!如果没有这样的人,我和谁一道呢? |
三、文章特点总结
- 情感真挚:文章表达了作者初到新地时的孤独与苦闷,但最终转向豁达。
- 哲理深刻:引用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的思想,体现出儒家的仁者情怀。
- 语言简练:用词精炼,意境深远,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。
- 结构清晰:由叙述到抒情,再到议论,层次分明。
四、结语
《超然台作》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的表达,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。它告诉我们,面对人生的起伏,应保持一颗超然的心,顺应自然,安于当下。这篇文章至今仍被广泛传颂,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