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息事宁人是什么意思】“息事宁人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。它强调的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或努力,使原本可能引发争端或矛盾的事情平息下来,从而达到稳定、和谐的状态。下面将从含义、用法、常见场景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更清晰地展示。
一、
“息事宁人”原意是“平息事件,安定人心”,后来引申为在面对冲突、纠纷或矛盾时,采取妥协、让步或调解的方式,以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,维持表面的和谐与秩序。这个成语多用于描述处理人际关系、家庭事务或社会矛盾时的一种策略。
需要注意的是,“息事宁人”虽然有助于暂时解决问题,但有时也可能被视为回避问题、不从根本上解决矛盾的做法。因此,在使用时需结合具体情境判断其合理性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息事宁人 |
拼音 | xī shì níng rén |
含义 | 平息事件,安定人心;指通过某种方式避免矛盾升级,维持表面和谐。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息事宁人,安而不扰。”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处理冲突、矛盾时的策略性行为,带有中性或略带贬义色彩。 |
近义词 | 和解、调和、平息、息争 |
反义词 | 激化、激怒、挑起事端、制造矛盾 |
使用场景 | 家庭纠纷、职场矛盾、社会事件等需要缓和局势的场合。 |
褒贬色彩 | 中性偏贬,有时暗示回避问题或妥协过度。 |
常见搭配 | “他为了息事宁人,选择了忍让。” |
三、结语
“息事宁人”作为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,在现实生活中有其适用性,尤其在需要快速稳定局面时。但同时也提醒我们,面对问题时应兼顾根本解决与表面安抚,避免因一时的“息事”而埋下长期隐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