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汗流浃背的典故】“汗流浃背”是一个常用的成语,形容人在极度紧张、劳累或炎热的情况下,汗水从额头、背部等部位不断流出,湿透衣衫。这个成语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人的生理反应,也常用来比喻做事认真、辛苦或压力大。
一、典故来源
“汗流浃背”最早见于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人君之患,莫大于不闻其过;人臣之罪,莫重于欺上。今陛下虽有圣德,而不能纳谏,是以天下之人,咸怀忧惧,汗流浃背。”这里用“汗流浃背”来形容百姓因畏惧而感到紧张不安的情绪。
不过,更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出自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朗传》中的一则故事:
曹操率军出征时,行军途中天气酷热,士兵们疲惫不堪,士气低落。曹操为了激励士气,便对士兵说:“前面有大片梅林,酸甜可口,可以解渴。”士兵们一听,口中生津,精神一振。但实际并无梅林,只是曹操用言语鼓舞士气。后来,有人问起此事,曹操笑道:“我宁教我负天下人,休教天下人负我。”这则故事虽然并非直接提到“汗流浃背”,但反映了在极端环境下人们的精神和身体状态,与“汗流浃背”的含义相契合。
二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拼音 | 释义 | 用法 |
汗流浃背 | hàn liú jiā bèi | 汗水湿透了背脊,形容非常出汗 | 多用于描写人因劳累、紧张、炎热等导致大量出汗的状态 |
三、常见使用场景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劳累工作 | 他在烈日下搬运货物,早已汗流浃背。 |
紧张时刻 | 考试前他反复复习,紧张得汗流浃背。 |
炎热天气 | 夏天出门办事,回来时已是汗流浃背。 |
四、延伸理解
“汗流浃背”不仅仅是一个描述出汗的成语,它还隐含着一种精神状态——无论是出于责任、压力还是挑战,都可能让人付出极大的努力,甚至达到身心俱疲的程度。因此,在文学作品或日常生活中,这一成语常常被用来表达一种敬业、坚韧或无奈的情绪。
五、总结
“汗流浃背”源于古代文献,最初用于描述人在紧张或痛苦中的状态,后逐渐演变为一个常见的成语,广泛用于描写人在劳动、压力或炎热环境下的身体反应。通过了解它的出处和用法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,增强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准确性。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汗流浃背 |
出处 | 《后汉书》《三国志》等 |
释义 | 汗水湿透背脊,形容极度出汗 |
使用场景 | 劳累、紧张、炎热等 |
延伸意义 | 表达努力、压力或困境中的状态 |
如需进一步探讨该成语在现代语境中的应用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