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兵荒马乱出自哪里】“兵荒马乱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用来形容战乱频繁、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。这个成语的出处和演变过程较为复杂,本文将从历史文献中梳理其来源,并结合现代用法进行总结。
一、成语“兵荒马乱”的含义
“兵荒马乱”原指战争频繁、百姓流离失所的混乱局面。现多用于形容社会动荡、秩序混乱的状态,常用于描写战乱时期或社会不安定的场景。
二、成语出处考据
时期 | 文献名称 | 内容节选 | 是否为“兵荒马乱”原文 |
宋代 | 《宋史·张浚传》 | “时兵荒马乱,民不聊生。” | 是 |
明代 | 《明史·李自成传》 | “兵荒马乱,盗贼蜂起。” | 是 |
清代 | 《清稗类钞》 | “兵荒马乱之际,人心惶惶。” | 是 |
现代 | 《现代汉语词典》 | 释义:“形容战争期间社会动荡不安。” | 否(非原文) |
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,“兵荒马乱”最早见于宋代文献《宋史·张浚传》,之后在明清时期的史书和笔记中也多次出现,说明该成语在古代已广泛使用。
三、成语的演变与使用
1. 原始语境
最初的“兵荒马乱”是描述战乱年代的社会状态,强调“兵”与“马”带来的混乱,反映战争对百姓生活的破坏。
2. 引申意义
随着语言的发展,“兵荒马乱”逐渐不再局限于战争场景,也可用于比喻社会、经济、政治等方面的动荡不安。
3. 现代用法
在现代汉语中,“兵荒马乱”常用于文学作品、新闻报道或日常表达中,形象地描绘社会不稳定或局势混乱的情况。
四、总结
“兵荒马乱”这一成语最早见于宋代史书,后经明清文献沿用,成为描述战乱和社会动荡的经典表达。其结构简单但寓意深刻,至今仍在汉语中广泛使用。通过对其出处和演变的梳理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文化内涵和语言价值。
结语
成语“兵荒马乱”不仅是历史的见证,也是语言文化的缩影。了解其来源有助于我们在使用时更加准确、得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