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揭竿而起什么意思】“揭竿而起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民因不满压迫或不公而奋起反抗。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中国的历史事件,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。
一、成语解释
出处:出自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斩木为兵,揭竿为旗。”
字面意思:举起竹竿作为旗帜,表示起义。
引申含义:比喻人民在受到压迫或不公时,自发地组织起来进行反抗。
二、成语含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揭竿而起 |
拼音 | jiē gān ér qǐ |
出处 | 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 |
字面意思 | 举起竹竿作旗帜,象征起义 |
引申含义 | 表示人民反抗压迫、争取自由的行为 |
使用场景 | 历史事件、文学作品、政治言论等 |
情感色彩 | 褒义(强调正义与反抗) |
近义词 | 起义、抗争、反抗 |
反义词 | 顺从、妥协、沉默 |
三、历史背景
“揭竿而起”最早出现在秦朝末年,陈胜、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。他们因不堪秦朝暴政,以“斩木为兵,揭竿为旗”的方式发动起义,虽然最终失败,但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这一事件不仅成为“揭竿而起”成语的来源,也象征着人民在极端压迫下的觉醒与反抗精神。
四、现代应用
在现代社会中,“揭竿而起”常被用来形容民众对不公正现象的抗议或反抗行为。例如:
- 社会运动中的集体行动;
- 对腐败、不公政策的公开反对;
- 文学作品中描写人民反抗统治的情节。
它不仅是历史的回顾,也是现实社会中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。
五、注意事项
尽管“揭竿而起”多用于正面描述人民的反抗精神,但在不同语境下也可能带有不同的解读。因此,在使用时需结合具体情境,避免误解或误用。
六、总结
“揭竿而起”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成语,它不仅记录了古代人民的反抗精神,也在现代语境中继续发挥着警示与激励的作用。理解其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、反思现实,并在面对不公时保持清醒与勇气。